正在阅读:土地确权,中国农村的新痛!
分享文章

微信扫一扫

参与评论
0
当前位置:首页 / 文章 / 曲靖快讯 / 正文

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,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,仅管理员可见

土地确权,中国农村的新痛!

转载 管理员22020/09/17 20:40:03 发布 IP属地:未知 来源:网络 作者: 769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

编者按:农业税时期,农民有义务基本无权利,所有公益费用都通过“三提五统”等自筹方式解决。农业税取消后,农业补贴、新农村建设,新农合和新农保等政策的实施,标志着农村进入福利时代。

所以对农民来说,土地是“命根子”,那么,可以说,土地确权就是保护大家伙“命根子”的最强有力武器!所以,对于土地确权,农村农民都知道其重要性所在,但是,在完成土地确权工作之后,国家的下一步动作是什么?

虽然很多农民不明白,但很多关心三农的有识之士看到非常清楚--把土地的经营权大面积的集结起来,那么农民朋友的权益在这里面有什么保障呢?

我们来看看情况:过去的一年“乡村振兴”的号角吹得满天响,但现实就是农村的凋敝状态并没有得到真正改善,农村空心化、土地抛荒现象依然严重;

这一年当中的重头戏说是“土地确权”,但随着经营权的大面积流转,资本开始占据着农业生产上的大部分话语权。

面对种种问题,乡村振兴大战略开始全力推进,但乡村振兴并不是简单地制造GDP,而是真正地造福百姓,也为子孙后代守住绿水青山。

越来越多的农民来到了城市,想到城市寻求一颗“解药”,可是城市并不是解决问题的“灵丹妙药”,困扰着农村的结构性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重视和解决,他们的日子也依旧困难。

农村教育,无疑是农村的另一个痛点。一组数据告诉我们,从1976年到2016年的四十年间,共有91.6万所小学在中国消失,而其中消失的基本都是农村小学。

这样的结果是浪费原有公共教育投资;

儿童——特别是女童——人身安全没有保障;

封闭式的教学,阻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;

影响孩子心理及生理健康成长;

淡化了孩子们对家庭、家乡的认同;

父母为了照顾孩子,孩子也离开了家乡;

没有了学校的农村,逐渐凋零衰亡。

2018年底,《冰点周刊》发布了一篇《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》的文章,导致无数读者感动落泪。

这篇文章讲述了借以教学直播技术,城市名校成都七中的教学同步到云南县城高中,因而帮助贫困地区的学子们考上名校的故事。

但是,这个故事却根本经不起推敲。因为这块屏幕背后遮蔽了当下农村教育结构性不公平的真实状况,并且技术面对这种结构性不公平是无能为力的。

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思路——从农村抽取了大量资源,村集体在农村的生产生活中逐渐丧失了组织动员能力,农村教育随着农村的衰落而萎缩。

解决农村教育所面临的困境,首先需要反思的是城乡二元发展思路与农村一盘散沙的组织状态,不论是“撤点并校”还是“技术改变命运”,不过是隔靴搔痒,抑或沦为教育投机,要么无果,要么适得其反。

土地确权与资本下乡:富了谁又穷了谁?

“土地确权”、“三权分置”是2018年继续热议的话题。而基层的声音却在回响,“土地确权,中国农村的新痛!”

很多人忘记了,大大早就讲到:“农村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,这是农村最大的制度”,“坚持农村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。这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‘魂’”。

可实际操作中,土地确权的实践者却奉行强者逻辑,忽视农村本已高度分化的现实,促使那些曾经抛弃土地的人回到农村抢地,真正种地的农民最终失去了土地。

而随着“资本下乡”,农民被确权的土地继续流转,在这种趋势下种地能手也将被边缘化。土地确权的热闹遮蔽着底层农民的荒凉境遇——种地农民变失地农民,生路无着。

内忧外患,学者余云辉告诉我们,世界银行极力主张“土地确权”的背后是:在美元控制了人民币基础货币发行的情况下,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土地向资本集中,本质上是农村集体土地通过“土地确权”和“土地流转”向国际资本集中、向美元资本集中。

这对于中国的农村并不是好消息,我们重新回顾了中国土地所有制的前世今生,一再强调,“土地集体所有是新中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留下的最突出的制度成果。”

陈锡文也指出,“财产共同共有”不能改为“按份共有”,而“共有经济的本质是私有经济,集体资产不能分割”。

无论所谓是农村的“共有经济”,或是“集体经营性资产实行股份制改造”,还是无视农村现状的市场化和产业化都是馊主意。

这些只能使财富变的愈发集中,从共有变为私有,从集体转向个人。

产业化与市场化所造成的困境,不能期望通过进一步的市场化来解决。

面对日益显化的农村问题,我们在发展政策、思维意识和日常生活中,也许应该思考的根本问题是,如何能够将农村社会重新组织起来,避免自私自利的发展模式以及不断加剧的贫富分化?国家经济的发展又应该怎样为农村的发展留出空间?

一石激起千层浪!很多人鼓舞于国家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视,但更多的人提出了自己理性思考后的观点。

一位跨界农人提醒了我们,这类政策更易掠夺本属于农民的福利,导致投机主义;同时破坏了农业自有的生态平衡、破坏了粮食和食品安全。

所以他认为,“现代农业”的前提是经济效益最大化,以此对土地掠夺式的产业化之路,利润导向是导致中国农业一片混乱的根本原因。

那么,与其说乡村振兴,不如问农村的出路在哪里?

大坝经验值得学习,大坝村曾和全国其他的农村一样,曾经是一个“空壳村”,但却在近五年里探索出了一条以生态农业为基础、三产融合的集体经济道路。

他们所依靠的正是激活中国自有的历史资源和实践经验。所以“老支书”是宝库,而不是靠“乡贤”。

青年的回归也尤为重要,发展公益组织、合作社、村集体等基层组织,以基层组织为纽带,引导真正优秀的、有理想的青年们去农村施展抱负,引导农村青年返乡。而这也并不是说以上位者的思想进一步将农村禁锢为城市的“稳定器”、“蓄水池”。

我们也不应把希望寄托在海外投资,而应加强本国的农业生产能力。

面对乡村的困境,我们不仅需要乐观的态度,更需要在时间、地域与城乡的相互交错中给予彼此精神上的支持、经验上的分享,以及思想上的碰撞,共同探讨如何从食物出发,改造生产关系、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的议题,并推动其落地生根,在当前资本主义化工农业给农民生计、生态环境和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的背景下,探索一条出路!


已有0人点赞

自定义html广告位

0条评论

 
承诺遵守文明发帖,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/300

专题

查看更多